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首页

    •   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锦衣卫朱元璋的发明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明史·刑法志》说:“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之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没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大意是说,刑法方面明朝独创的有三样:一是廷杖(在宫廷之上杖责官员),二是建立由宦官掌控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三是建立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以及它所附属的镇抚司诏狱。

              这三样之中,廷杖、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东厂是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发明,西厂则是明宪宗的发明,此外,明武宗还发明了凌驾于东厂西厂之上的内厂(内行厂)。不过西厂、内厂(内行厂)存在的时间很短,东厂、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它们互相配合,二位一体,当时人称为“厂卫”。

              为什么说锦衣卫是一大发明呢?明朝的军队编制不同于前朝,称为“卫所”。五千六百人为一个卫,下辖若干个所,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个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个百户所。卫的长官是指挥使(正三品),所的长官是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

              在诸多“卫”中,有号称“上二十二卫”的亲军,它的职掌与其他各卫不同,地位很高,其中的锦衣卫地位更高。

              锦衣卫出现以前有“仪銮司”、“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废除仪銮司、亲军都尉府,建立锦衣卫。它的职掌与其他卫有所不同,简单说来就是两大任务:一是“直驾侍卫”,一是“巡察缉捕”。

              所谓“直驾侍卫”,就是承担皇帝与皇宫的警卫保驾任务,这是它的日常勤务。每逢圣节(皇帝诞辰)、正旦(正月初一)、冬至,举行的三大朝会,以及每天的常朝(皇帝上朝与官员议政),还有举行祭祀等仪式,皇帝的出入,都有锦衣卫官兵扈从、侍卫。

              所谓“巡察缉捕”,就是“缉捕京城内外盗贼”。锦衣卫专设“镇抚司”,直接承办皇帝交付的重案要案,捉拿人犯,审判关押,特设“诏狱”,意思是遵照皇帝的诏令查处人犯的监狱。镇抚司诏狱的司法权力,来自皇帝,凌驾于政府的司法部门之上。政府的司法部门——“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不得干预锦衣卫镇抚司。这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法外用刑”的结果。

            ...查看更多

          1.   导读朱元璋在广纳英才、设立都察、废除丞相三管齐下后,马上走出第四招:设锦衣卫。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争斗,以两败俱伤结局收场让朱元璋很是震惊,震惊之余,朱元璋撤销了“罪魁祸首”——“丞相”这一职位和中书省机构,还开始了一项令朝野上下闻之毛骨悚然的新发明创作——锦衣卫。

              锦衣卫亦即秘密特务组织及刑狱机构。是啊,身世坎坷的朱元璋生性本就多疑,在贵为人主之后,给朝中大臣们这一搅和,更是缺乏安全感,生怕臣下对自己不忠,更担心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与荣华富贵会化为乌有,因而他时时处处充满戒备之心,对臣下的一举一动都不放过。他不仅要求大臣们当面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忠贞不贰,就是出朝回府之后的言行也要在他的监视与掌握之中。为此,朱元璋煞费苦心,派出密探四处巡视,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向他汇报各位大臣的动向。

              于是,聪明绝顶的朱元璋决定以锦衣卫来为自己保驾护航。《水东日记》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典型地反映了朱元璋手下密探的厉害:大臣钱宰受命编纂《孟子节文》,连日劳作,自感非常疲倦,一日散朝回到家后诗兴突发,成诗一道云: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本是一篇信笔之作,诗成之后,钱宰也就宽衣歇息了。没想到第二日上早朝时,朱元璋一见钱宰就笑着说:“昨天爱卿作了一首好诗啊,可是寡人没有嫌你上朝‘迟’呀,是不是用‘忧’字更好一些呢?”这一番话说得钱宰心惊肉跳,连忙磕头谢罪,心中暗自庆幸,多亏昨日还没有胡言乱语,否则今天此头就难保了。

              朱元璋如果仅仅派亲信四处刺探臣下的隐私,显然还不足以对朝野构成严重威慑。起初。朱元璋任用的亲信密探名曰“检校”,任务是专门负责侦察探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之事,及风闻之事,事无大小,全部上奏。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十六日,著名的皇家特务衙门——锦衣卫正式挂牌。所谓“卫”者,皇帝亲军之谓也,但锦衣卫的使命主要不在于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而且专掌不法风闻之事。锦衣卫随驾出行。这些衣着华丽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仪仗队,日后却慢慢演变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被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查看更多

          2.   锦衣卫是怎么来的?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校尉、力士拣选民 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锦衣卫基本都是正常人,没有太监,头子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任的武将担任。锦衣卫大多为官员子弟世袭,也有武举考中的百姓和从边关调任的武将,进入锦衣卫是必须保证出身优良的。锦衣卫的地位有时候很尴尬,原本锦衣卫与东厂平级,后来随着太监专权,锦衣卫逐渐受制于太监统领的内行厂和东、西厂。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在成化年间是同时存在的,其余时候不是。西厂在成化年间和正德年间有过,正德年间还有过内行厂,不过都是很短时间,没有太久。东厂和西厂都是宦官机构,里面都是太监,不过东厂很多时候人手不足,身体残疾办事麻烦,会从锦衣卫抽调人手一起负责抓捕或者仪仗。

              东厂头子才是太监,其他的都是正常人,东厂头子称为厂公,一般有大太监担任,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等。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

              东厂和锦衣卫其实都算不上是什么官职,他们只是皇帝的特务。具体来说,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东厂权在锦衣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导读:锦衣卫做为明朝时代人见人怕的特务机构,相多数国人都知道,但在锦衣卫之外,明王朝曾有一段时间、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锦衣卫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人有一定震慑作用。锦衣卫中负责“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用来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认为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的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是贫寒子弟出身,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朱棣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由于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地扩大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打击异己,又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明成祖时的纪纲、明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明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有人甚至评价道,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传说有一次明朝的开国重臣宋濂,秉性老实忠厚,年纪虽老,办法却还算得力,让皇帝满意。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因为总是早起上朝,加上年纪大了,体力有些不支,过于劳累,就顺口赋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见宋濂便说:昨天做得好诗!可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呀,还是改成“忧”吧。吓得宋濂赶忙拜倒谢罪。当朝宰相只不过在自己家中偶尔感叹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见锦衣卫势力之大。...查看更多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一、锦衣卫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 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查看更多

                1.      袁彬(1401—1488),字文质,新昌县义钧(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代著名锦衣卫乡首领,中国历史上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

                       袁彬出生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其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40年,一直当皇帝的近侍。正统四年(1439)袁忠辞疾家居,以39岁之子袁彬代其校卫职。锦衣卫是护卫皇宫的新军,具有监管邢狱、巡查缉捕的权利。校卫则是一般的卫士。元彬虽地位卑微,然因在“土木堡之变”护驾北征,成为捍卫国格、护驾有功的英雄。

                       明正统十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刺部首领也先分兵四路,大举南犯。此时,正值宦官王振掌权,英宗朱祁镇名存实亡,面对瓦刺的进攻,王振不与诸大臣商议,擅自调动50万军挟持英宗亲征。明军至大同后,王振风闻也先兵力强大,没等交锋,便吓得收兵回京。八月,明军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瓦刺追兵杀到,明军阵脚大乱,王振被杀,英宗被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也先拥帝北上,英宗的众多侍从抛下英宗不顾,仓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随英宗寸步不离,吃饭穿衣、行走睡觉,与瓦刺首领交涉等一切事务,全由袁彬承担。他对英宗的照料无微不至。英宗被掳后,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风刺骨,英宗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英宗冻僵的脚裹入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英宗而行;当英宗仰头南天,长吁短叹时,他便反复开导,坚定英宗回国的心。英宗对袁彬的依赖也到了片刻难离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发烧不省人事,英宗急的不知所措,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经英宗这么一压,袁斌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英宗被掳时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护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计免遭外族人的玷污。有一天,也先派人到英宗处提亲,欲将他的妹妹许配给英宗,以“美人计”达到逼降的目的。袁彬苦心规劝英宗要顾全中国大局,辞掉这门亲事。英宗听从了袁彬的话而辞亲。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袁彬又教英宗回复说:“待朕归国娶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随嫁的臣仆),也算不负令妹了。“以后,也先又多次按照汉奸喜宁的策划行事均失败。喜宁深知,英宗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对付也先逼降之计,是袁彬为英宗出的谋策,于是极力唆使也先杀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宁把袁彬五花大绑,拖到野外,要将他五马分尸处死。袁彬临刑前,怒斥喜宁,泼口大骂,喜宁令人赶紧行刑。在这紧要关头,英宗赶到,他置皇上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将袁彬救下。事后,袁彬对英宗说:“喜宁经常挑拨也先,犯我中国,制造边事,只有除去此人,回归才有希望。”英宗点头称是,即令袁彬想好计策,密书两封,遣另一侍卫带回给朝廷兵部尚书于谦。按照信中的计策,于谦将喜宁处死。也先失去喜宁又遭大明的齐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谋下一时难以降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8月,将英宗送返中国,袁彬等人也一同回国。袁彬护驾北征,深的史家的赞赏,家乡人民也为他建了一座“保驾楼”(遗址在今新昌二小后),以纪念他的护驾大功。袁彬将这次护驾的始末写成了《北征事迹》一书,收入《四库全书》中。

                          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危,袁彬辅佐英宗复辟,改国号为天顺。袁彬从锦衣卫试百户,升为都指挥使(锦衣卫最高长官)。历史上的锦衣卫,名声很不好,而袁彬却是锦衣卫中难得的忠义正直之士。在任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十二年中,恬淡寡欲、刚正不阿,改锦衣卫统帅招权纳贿、欺罔官民的形象。

                        明弘治元年(1488),袁彬逝世。朝廷赐其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母、妻都诰封为一品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2.   现在一提到“锦衣卫”三字,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即映出流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锦衣卫官员标准形象: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檐走壁,武艺高强,从事着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保国卫民等神圣而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但是,明朝的锦衣卫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举伞扇的仪仗兵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设立的拱卫司,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卫队。洪武二年设立亲军都尉府,又以负责皇帝仪仗的仪銮司隶属之。洪武十五年罢设亲军都尉府,改成锦衣卫。这样,锦衣卫既继承了亲军都尉府的侍卫之责,又从仪銮司那里继承了在朝会大典或皇帝出巡时负责天子仪仗卤簿的职责。

                    按照明代兵制,地位最高的是中央级的五军都督府,有些类似于大军区;然后是类似于省军区的都指挥使司(都司);然后是相当于各地军分区的卫。明朝一般的卫有5600人,分为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1120人。再分为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112人,其中有2名总旗、10名小旗、100名士卒。

                    明朝锦衣卫排在亲军卫之首。亲军共二十二卫,包括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立的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锦衣卫等“上十二卫”和永乐年间明成祖增设的金吾左卫(原为燕王府的护卫军北平左卫)、金吾右卫(北平右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济阳卫、通州卫等十个亲军卫。此外还有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等“御马四卫”。这些亲军卫不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直接听命于天子,总的来说地位比其余各卫要高一些。明代守卫皇城和宫城的职责,多用上亲军二十二卫,特别是金吾、羽林等卫。锦衣卫并不负责皇城的外围警卫,而是在宫内担任入值宿卫职责,相当于皇帝的贴身护卫。

                    按照明朝的兵制,卫下面只辖五个千户所,但锦衣卫由于地位特殊,辖有十四个千户所(最多时达十七个),包括锦衣前、锦衣后、锦衣中、锦衣左、锦衣右五个千户所,以及上前、上后、上左、上中、上右、中后、驯象、旗手等千户所。

                    锦衣卫与其他卫一样,名义上的最高长官称为指挥使,是正三品官员,而且可以世袭。明代许多勋臣后代被授予该官职,实际上是不管事的虚衔。由于锦衣卫的特殊性,明代皇帝经常让都督、都督同知、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等一二品武臣掌领锦衣卫。在《明实录》中,可以看到诸如“左都督掌锦衣卫陆炳”、“锦衣卫掌卫事都督同知朱宁”、“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佥事臣袁彬”之类的称呼,这些人都是受皇帝任的心腹密臣。

                    在锦衣卫指挥使之下,设有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正五品)、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镇抚(正七品)、总旗(正七品)、小旗等官员。但是锦衣卫与其他卫不同的是,在总旗之下还有将军、校尉、力士三类特殊的人员编制。

                    锦衣卫的“将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将军,而是负责皇帝近身扈从的卫士的荣誉头衔,最初叫天武将军,后来改名叫大汉将军。其满员编制共有一千五百人,另有千户、百户、总旗等官员七人,统共一千五百零七人,自成一军,由侯爵、伯爵或驸马统率。凡遇到朝贺庆典,大汉将军要戴凤翅冠,穿锁子甲,悬金牌,佩绣春刀,值宿于奉天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今太和殿)殿内御座左右,以及殿门、殿角、殿外丹陛和丹墀。

                    大汉将军的工作类似于仪仗兵,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任务,往往要从凌晨三四点钟一动不动地伫立到中午时分。在殿内侍卫的大汉将军不得挠痒、打哈欠、咳嗽放屁,身上也不得有臭气。明熹宗有一次破天荒上朝,看见身边的大汉将军站得稀稀拉拉,盔甲破破烂烂,衣服鞋子也是脏兮兮,还骂过相关的领卫勋臣。殿外露天肃立的大汉将军则要经受风吹日晒、霜冻雨淋,典礼完毕之后还要对身上的金甲进行擦洗保养,然后才能上交到左阙门(午门东南角)南边三间廊房的“金甲库”中储存。

                    皇帝常朝时,大汉将军也要在奉天门(皇极门,今太和门)侍卫。在皇帝出巡时,统领大汉将军的千户官要悬挂“礼”字号金牌,举着金香炉,作为仪仗前导。大汉将军从民户中选取,要求躯干丰伟,身长五尺三寸以上,还要勇武精壮,力胜三百五十斤,身体也不得有恶疾。他们每人每月领取两石口粮,每年发给红纻丝(缎)衣、红纱衣、红罗衣各一件,每五年拣选一次,可以升任总旗、百户、千户等官职。

                    校尉最初是仪銮司仪仗手的专有名称,后来纳入锦衣卫系统,隶属于锦衣前后左中右五所,每各辖十个司:轿舆司、擎盖司、扇手司、旌节司、幡幢司、班剑司、斧钺司、戈戟司、弓矢司、驯马司,其工作职能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负责这些工作的锦衣卫校尉每三天一轮换。

                    除了皇帝卤簿外,锦衣卫校尉还要负责皇太子和亲王的仪仗。比如在千秋节(皇太子生日)、元旦、冬至等节日时,文华殿内外要用锦衣卫校尉四百一十九,来擎执伞、盖、扇、戟、麾、氅、斑剑等仪仗。亲王离京前往封地时也要先拨给三百名锦衣卫校尉作为随侍人员,到封地之后再从王府护卫或群牧所的军士中选拨出三百名校尉。郡王受封后拨给三十名校尉,公主出府也要拨给锦衣卫校尉三名。校尉一般从民户中佥发,要求身强力壮,没有犯过错。校尉死后由儿子或弟侄替补。可以支取禄米,家属也可免去差役,所以有不少没有军籍的民户为了逃避徭役而投充到王府,充当校尉。

                    力士最初专门指旗手卫举旗的士兵,后来也隶属于锦衣卫系统,其地位低于将军和校尉。万历年间曾经规定锦衣卫的千户、百户和将军,凡侍卫三十年以上者,其儿子可以授锦衣卫总旗的官职,侍卫二十年以上者儿子可当校尉,侍卫二十年以下者的儿子只能当力士。而且都只准荫袭一辈,不准世袭。管理力士的机构是锦衣卫的上前、上后、上左、上中、上右、中后等六个亲军所。

                    “锦衣”之名反映了锦衣卫服装上的特殊性。明朝对皇亲勋贵百官平民的服色等级有严格的限制,不准逾等。明初有不少开国的公爵和侯爵就是因为“服色逾制”、“僭用龙凤纹”而被赐死的。按照明朝制度,锦衣卫的正三品堂上官可以着大红纻丝飞鱼服、佩绣春刀。所谓“飞鱼”其实是尾巴像鱼尾的四爪龙,“斗牛”是直角的四爪龙,“麒麟”是牛蹄龙形的动物(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公侯伯爵和驸马身穿红色常服,胸前和背后有麒麟补子,其中的麒麟是通常的兽类形象,而与龙形的“麒麟服”不同)。有四爪而不做其他变形的龙,则被称为“蟒”。绣有这四种图案的袍服称为蟒衣、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它们不在品官的官服制度之内,而是属于赐服,等级极高,一般只有皇帝赏赐或奏请批准之后才能穿着。

                    赐服通常采用云缎、闪缎、云绢、纱、罗等高级衣料,以大红为底色(也有青、蓝、紫、沉香等颜色),采用织金、妆花等复杂工艺,胸前为龙头和龙爪,龙身绕过肩膀,龙尾甩到身后。大体来说,蟒衣是等级最高的赐服,之后依次是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值得一提的是,锦衣卫成员也不是全都穿飞鱼服,能穿飞鱼服的基本上属于锦衣卫军官,至于将军、校尉和力士,则根本穿不到飞鱼服。此外飞鱼图案可以用在圆领衫、直身、道袍、贴里、曳撒等多种服装上;飞鱼图案可以做成胸背补子,也可能是过肩的“通肩袍”;飞鱼可以带翅膀,也可以不带翅膀……总的说来就是没有固定的规则。实际上连明朝人也不容易分清这些区别,虽然明代历朝皇帝不断下旨禁止乱穿飞鱼、斗牛服,但皇帝自己也往往胡乱赏赐,导致情况越来越乱。

                    所谓“绣春刀”如今并没有确凿的实物传世,但许多研究者曾根据明代绘画,对其进行考证。大多数看法认为绣春刀的样式和明代常见的腰刀差不多,只是刀身较一般腰刀短小,而且全身有弧度,便于拔出和守刀,绣春刀最大的特点在于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织有排穗。此外,佩绣春刀并非锦衣卫的专利,留守卫、旗手卫等亲军都可以佩带,文武大臣扈从皇帝车驾时也会获赐绣春刀。

                    绣春刀最大的特点在于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织有排穗。

                  ...查看更多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张廷玉之《明史》职官

                        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啥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文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但是厂卫在执行他们的“特殊公务”时,使用这种佩刀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特务系统真正动刀子的机会没有动作片里虚构的那么多,一旦需要掏刀子,仪仗用刀也并非不能用于实战。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绣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为实战器的礼器,还是可以作为礼器的日常佩刀”。

                        绣春刀古史记载中极少有的制式兵器,锦衣卫可以不穿飞鱼服,但不能不佩绣春刀,传说绣春刀每一柄都是千锤百炼之作,所以刀锋犀利无比。双手持刀,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哪怕是富强的大明帝国,也无力将这样的宝刀装备部队,只有天子亲军锦衣卫,才会人手一柄!但绣春刀到底长什么样?现代已无人确切知道,因为没有流传下来,都只是传说,甚至有说单刀的,有说双刀的,众说纷纭。现在唯一能见的锦衣卫兵器是台湾收藏家刀狂王度所藏“东厂双刀”,此两刀共用一个刀鞘,一刀之刀柄刻“东”字、另一刀之刀柄刻“厂”字。合刀“东厂”二字相对面置内侧。王度三十年前偶得此刀,当时他并未料到它竟是孤品,此刀为已故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最爱,但秦院长也没认定为绣春刀,因此被称为“东厂双刀”。

                        那么飞鱼服呢?称它为中国历史上打架最帅的官服是不为过的,跟纳粹军装一个道理。飞鱼服非常漂亮,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明中期公务员制服的视觉识别体系缺少把控,有的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衣服上绣有类似于蟒蛇的动物,头上有两只角,而飞鱼纹,则是由蟒形加上鱼鳍鱼尾异化而来,像一条龙)。上面并不是绣了一条蟒蛇,而是四爪之龙(皇家之龙五趾)。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逐渐背离了中期简洁大方的审美,电影《绣春刀》正与此暗合。中国以前的属国,现在被印度吞并的不丹,国旗上绣四爪金龙,其实就是蟒,五爪金龙只有天朝皇帝才能用。

                        飞鱼服由明代国家织造局生产,在设计上为单袍,领口交叠,单边右襟在上,阔袖束腰,下摆宽大呈“曳撒”式。在前胸、后背、两肩、通袖及膝澜处,彩织以飞鱼、流云、海浪及江崖图案。飞鱼服在大明朝服众仅次于斗牛袍,属于二品朝服,锦衣卫中二品当然是少数,而为了表示荣宠,正六品、百户以上的中高级官员也有资格穿飞鱼服。但它又不是锦衣卫的工作服,一般低级的锦衣卫也不能穿。电影中,老大升为百户,换穿的就是银色飞鱼服。《绣春刀》的服饰道具比较考究,华丽却又写实的兵器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有一个不足之处,兵器刀条(刀身)问题都不大,甚至还原度很高,刀装却恶俗,工艺品气息太浓,清朝的味道也太浓。当然,明末与清初的兵器形制有模糊不清的地带,比如刀剑鞘的全金属封边到末期就没再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